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2的文章

白癡翻譯 從四部電影片名的亂譯與誤譯談台灣英語文教育與學習問題

圖片
【從英語電影片名亂譯與誤譯談 台灣英語文教育與學習問題】 【 丁連財的英文辭源學與典故研究評述 】 【丁連財的翻譯與出版研究評論】 若要針對台、港、中三地英語電影片名的譯名比較優劣,首先可以比較的是『對英語文的理解程度 』 ,再者是 不失原意下的譯名『創意 』、 『 轉化』,或『超譯』與隨心所『譯』。 前者很簡單就可判斷,後者則是要看吸引多少觀眾,以及多少觀眾認為譯名很好的 『 廣告行銷強度與客戶滿意度 』 調查 , 或是研究到底有多少比例的觀眾純受電影中文片名吸引而購票入場,而不論片名如何隨意。 基本上台灣的電影片名翻譯者 (片商 and/or 特定當事人) 的英語文程度比較有問題,誤解片名原文意思的情況比較嚴重,片名與 劇情完全搭不上的比較多 。台灣片商比較偏愛全面商業運作 ,弄出的『超譯』或隨心所『譯』比較多,片名 務求使人們印象深刻而購票入場 。 茲以四部電影片名為例,請讀者判斷這些 譯者是不是英文白癡、文化智障、法律呆瓜、宗教文盲?。 1. The Sting  只知刺激而不知其他  台灣譯名 『 刺激 』 ,香港譯名 『 老千計狀元才』 ,中國譯名 『 騙中騙』 。 明顯的,香港譯名不只在英文,也在影片內容相關度上,都勝過台灣的爛譯名;中國譯名也勝過台灣,因為與劇情相關,而且清楚 Sting此字的意涵是『絕妙圈套』而非『刺激』。 這部片子以  Fred 及 Charley Gondorff 兄弟 的騙局,還有被記錄在 David Maurer 著作 " The Big Con: The Story of the Confidence Man " 的內容為藍本,描述兩名騙子合作行騙的經過。電影原名是指騙子精心策畫圈套成功,騙倒受害人而取得金錢。 這是 1973 年上映的美國犯罪片, 由保羅紐曼 ( Paul Newman ) 與勞勃瑞福( Robert Redford ) 主演。此片故事取材自真人真事,在第 46 屆奧斯卡金像獎被提名十個 奧斯卡獎 ,最後贏得包括最佳電影、最佳導演及 最佳原創劇本 在內的七個獎項。 只懂得一個英文字的單一意思 台灣英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英文的錯誤方式,打從大清帝國開始,還有以後在中國的軍閥民國,在中國的 KMT 民國,乃至在台灣的 KMT 民國,到現在的DPP民國台灣都一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