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一個字 Gallipoli,英國澳洲土耳其三國涵意完全不同

 丁連財的英文辭源學與典故研究評述

*被忽視的一次大戰中東戰區Battle of Gallipoli 加里波利戰役,當時大英帝國海軍大臣邱吉爾因為敗戰而引咎辭職。

Gallipoli 這個字除了地名之外,還有更深涵意:對英國人而言是「羞於啓齒、麥講也罷」;對澳洲人而言是「心中永遠的痛」;對土耳其人而言是「榮光與勝利歸於祖國」。

英國+澳洲+紐西蘭+英印殖民地+法國+法屬阿爾及利亞+法屬西非共50萬大軍,意圖登陸鄂圖曼帝國達達尼爾海峽加里波利半島,水陸兩路並進,一舉攻佔伊斯坦堡,迫使鄂圖曼帝國投降。結果:僵持一年毫無進展(1915年2月至1916年元月),敗戰而歸。

提出此一作戰計畫且一直督戰的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(即後來二戰時期英國首相),在內閣會議與國會遭到嚴厲抨擊,引咎辭職。相對之下,凱末爾此役表現傑出,在鄂圖曼帝國軍隊威望大增;他在1923年創建現代土耳其共和國,被尊稱為國父。

此役印證「驕兵必敗」:邱吉爾還有擔任聯軍司令的英國將領,對加里波利的地形地貌無知,對鄂圖曼帝國大軍在達達尼爾海峽的設防毫不在意,屢次輕敵躁進,一再失敗,搞到士氣低落、兵疲馬困、師老無功。最後,大批部隊只能苦守山脊、塹壕、岩灘,實在撐不下去,只好黯然撤軍。

澳洲兵(完全沒有作戰經驗的菜鳥新兵)在此戰役被推上第一線當砲灰,在英國軍官指揮不當的登陸與攻堅行動中死傷慘重;此戰役成為澳洲永遠的痛,傷疤一直存在。澳洲人對他們青年子弟生命被無意義「揮霍、浪擲」非常悲憤,迄今每年都舉行紀念追思活動。

有關該戰役的書籍、文獻、紀錄片、電影不少,《加里波利》(Gallipoli)是1981年澳洲製作的電影,由澳洲人梅爾吉勃遜主演;《伊斯坦堡救援》(The Water Diviner》是2015年推出的電影,由澳洲人羅素克洛自導自演,改拍自真實故事:一次大戰後一位澳洲父親前往伊斯坦堡,尋找加里波利戰役失蹤的三個兒子的下落。

前者從澳洲角度質疑該戰役,並對英國有所埋怨與批評;後者試圖從澳洲與鄂圖曼(後來的土耳其)雙方視角探討該戰役,希望傷痛的心靈可以得到安寧。

土耳其也拍攝以這場「光榮勝利大戰」為主題的電影,2012年製作的《恰納卡萊 1915》(Canakkale 1915),於西方國家發行上映英文字幕版時稱為 “Gallipoli 1915“;2013年拍攝《浴血戰役:恰納卡萊》,土耳其原文片名是 "Canakkale:Yolun Sonu",英文片名是 "Gallipoli:End of Road"。

WOW!字彙源來如此:社會篇 

 
 
***丁連財著作《白癡翻譯》印刷紙本已售罄,有需求者請直接向書泉出版公司母公司五南第六編輯室黃副總編輯 chiefed6c@wunan.com.tw 反映,市場需求夠大,出版社才會考慮再刷再版。另外選擇是到GooglePlay 尋找購買電子版

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史書上的音譯外來語

白癡翻譯 從四部電影片名的亂譯與誤譯談台灣英語文教育與學習問題

為何很多國家的中文名稱尾巴都有『亞』英文字詞與成語有故事